戏说大闸蟹的“上位史”
寒露过后,渐渐步入深秋。像这样的季节,除了注意增衣保暖,也别忘了多吃点热乎乎的美食,给身体添点暖意,比如说秋天开始变肥的阳澄湖大闸蟹,实在是人间好风味。可其实阳澄湖大闸蟹如今的江湖地位并非开局就已奠定,说起它的“上位史“,一点都不输荧幕中的宫斗戏。
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。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更迭中,也记载着大闸蟹的上位史:从唐代流行吃河北沧州产的“胜芳蟹”,后来又被江南丹阳大泽地区的“花津蟹”取代,从宋元成了苏州“太湖蟹”的天下,到明清白洋淀的“胜芳蟹”又振兴起来,晚清民国时“嘉兴南湖大蟹”又成了新宠。可解放后,几乎就剩“阳澄湖蟹”一枝独秀了。也就从这个时候,阳澄湖大闸蟹开始独领风骚,出尽了风头。
阳澄湖大闸蟹的身价一直居高难下。得利于交通改善,大闸蟹被传入上海,乃至全国、国外。这里不得不说一下,阳澄湖能够名扬天下,有一部分功劳是属于上海吃货的,是他们把阳澄湖大闸蟹推广成了一方霸主。
包笑天写过一篇《大闸蟹史考》:“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。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,或者是临时发起的。所以这些卖蟹人,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,沿街喊道:‘闸蟹来大闸蟹。”久而久之,大闸蟹的叫法流传了下来。
不过,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方言和烹饪技法的结合。在吴语中,把食物放到水里煮或油锅里炸的这个做法称为“煠(zhá)”。后来,民间自然而然把其叫做“大煠蟹”,但因为属方言音译生僻字,慢慢传为“闸”,因此得名。
大闸蟹家族除了中华绒螯蟹之外,主要还有 3 种:日本绒螯蟹、狭额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(有人也称作台湾绒螯蟹),他们的区别一般在螯足、背甲和棘齿上。其中,中华绒螯蟹个体更大,产量更高,肉质鲜美,经济价值大为主要养殖品种,说白了就是吃的人多。
阳澄湖大闸蟹,毛茸茸的蟹鳌,橘黄色的蟹黄,白璧似的脂膏,鲈鱼般的蟹肉,是吃货们垂涎欲滴的美食!阳澄湖牌所出品的每只大闸蟹都符合“青背白肚、金爪黄毛”的四大特征,个个膏黄肥美满足食客们挑剔的胃。
大闸蟹这东西稀罕,一年也就吃一回,许多人都抱着“既然要吃,就一定要吃正宗阳澄湖大闸蟹”的想法,这其实并不难,想要买正宗阳澄湖大闸蟹,选择阳澄湖牌官方正品即可!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