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化 >

冯远征:和杜甫一起经历诗之旅程

发布时间:2022-09-26 14:24:05来源:
冯远征:和杜甫一起经历诗之旅程

  本报记者 李俐

  纵情庙堂之外,畅游诗之江湖。9月23日起,北京人艺历史大戏《杜甫》再度上演。这部历史剧以独特的视角,充满诗情诗意的舞台,全面展现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。导演兼主演冯远征表示,大家都很熟悉杜甫的诗作,但对于他如何能写出这些诗句,可能并不太了解,话剧《杜甫》正是为观众在舞台上呈现了这一段属于“诗圣”的诗之旅程。

  让每一句台词深入人心

 

 

  《杜甫》首演于2019年,是人艺编剧郭启宏继《李白》《知己》等作品之后又一部聚焦诗人命运的剧作。舞台上,随着诗人命运的起伏,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自然流出,将诗人的生命感受和伟大人格融为一炉。为了让观众听得清楚剧中半文半白的语言,主创们在台词上下了不小的功夫。“剧中的诗不是要朗诵,而是要像说话一样,用诗去对话交流。”冯远征要求演员们在吃透理解的基础上,力争把这部戏独特的古典韵味和韵律传递给观众。

  “郭启宏老师读了187本关于杜甫的资料,才写出了几万字的剧本,所以吃透剧本是非常重要,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。”2019年首次排练的时候,冯远征就带着演员们用12天的时间读了24遍剧本,“刚开始绝大部分年轻人都读得磕磕绊绊,比如‘仕途蹭蹬’这种词对他们来是特别难说的,我们甚至想过,如果实在念不通的话,就改成‘仕途坎坷’,结果真正在读完了12天的剧本之后,年轻演员们都说,‘蹭蹬’好像比‘坎坷’更准确,更有文化感。”

  作为杜甫的扮演者,冯远征在戏中以充沛激情演绎的大段独白更是极具感染力。他强调停顿、留白,不追求熟能生巧的流畅,而是更追求合理的心理依据,“要举重若轻让每一句台词深入人心,演好一个真实的人。”

  最花心思的一场戏是梦中梦

  话剧《杜甫》选取诗人从“安史之乱”发生后直至去世这一段充满坎坷的人生轨迹,通过波澜起伏的人生境遇展现其伟大的精神世界。在冯远征看来,“其实诗圣并不是高高在上的,郭启宏老师选取了杜甫最苦的一段经历来写,甚至写到他要和猴子去抢吃的,这就是真实的杜甫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,他才能成为关心百姓、关注民生的‘诗圣’。”

  既要讲好故事,又要承载文化内涵,同时还要兼具观赏性,为此,《杜甫》做出了多种尝试。作为一部历史剧,《杜甫》的舞台古典大气、唯美浪漫。写意的线条,金属感十足的架构,漫天飞舞的“神火幽花”,营造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空间感,有一种人在画中走、诗中游的意境。“杜甫的一生太苦了,舞台呈现上一定要美。”冯远征透露,在创作初期,他就对舞美设计提出了要求,“我绝不希望台上出现茅屋,风一刮,满台都是茅草。后来我们用了视频来展现,也成为舞台上的点睛之笔。”

  “最后一场戏是很多年轻观众最喜欢的,也是我最花心思的一场戏。”在《杜甫》的尾声,冯远征设计了一场梦中梦的戏,用一段梦境让杜甫、苏涣、李白、高适、严武等唐代诸名士得以跨时空“相会”。杜甫和朋友们在梦中直抒胸中块垒,明辨是非曲直,也引领着台下观众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中神游了一番。

  新一轮演出给予年轻人机会

  不仅要全面调度整台演出,还要完成最核心的表演任务,这让身兼导演、主演的冯远征格外辛苦,但观众的反馈也让他倍感欣慰:“前两轮演出的时候,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戏,特别是在我们幕间休息播放杜甫诗的时候,很多小朋友是跟着念的,这种传递我觉得特别好,观众能和《杜甫》一起经历一次诗的旅程,也蛮有意思。”

  为了完成好这次的第三轮演出,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,冯远征提前一个月就召集剧组集中排练。他说:“排练不是恢复状态,而是要重新去挖掘人物,重新去理解人物,每一轮演出都是一次完善的过程。”虽然已经有了之前比较成熟的演出经验,但重新排练后剧组仍然拿出时间进行剧本围读,一字一句精雕细琢。

  与此同时,《杜甫》剧组还有一批刚进入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首度亮相,这样的安排也颇有深意。“青年人多经历、看到北京人艺是如何创作的,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。”冯远征表示,这也是北京人艺“传帮带”的传统,“我这一代就是由老演员带着,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来的,现在要带着年轻人,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,让他们能够成长。”

  据悉,此轮《杜甫》演出将贯穿“十一”黄金周持续至10月9日,陪伴观众在戏剧舞台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